咨询热线:0754-8536594
联系我们

学校简介汕头一中是广东省首批一级学校,汕头市教育局直属重点中学,是教育部首批命名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学校历来以“校园美、校风好、质量高”在省内外享有盛誉。汕头一中还是汕头市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国家副总理张德江等国家、省领导人都莅临学校指导,学校经常有国外教育界人士来访交流,学校与日本岸和田市多所学校结成友好学校并多次互访。历史沿革汕头市第一中学是首批广东省一级学校,汕头市教育局直属重点中学,是教育部首批命名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学校前身是华英中学堂,1904年由澄海富商陈雨亭捐资创办。1925年学堂改名为南强中学,1927年秋改为汕头市立第一中学。抗战时期学校几经迁徙,曾先后迁到潮安琪园、普宁三都、流沙圩等地,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艰难生存。1949年10月,人民政府接管了学校,定名为汕头市第一中学。为纪念1949年10月24日汕头解放,学校把每年10月24日定为纪念日。汕头市第一中学前身是华英中学堂,1904年由澄海富商陈雨亭捐资创办。1925年学堂改名为南强中学,1927年秋改为汕头市立第一中学,1949年10月定名为汕头市第一中学。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高中教学班36个,在学学生2263人,在职教职工190人,其中教师148,含特级教师2名,高级教师48名,一级教师63名。学校教师努力工作,敬业奉献的精神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肯定。近几年,学校教师共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4项,省级课题5项,市级课题有3项。教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成果斐然。获全国、省、市级奖励81人次。其中获得国家级奖励的有10人次,获省等奖的14人次。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比赛44人次。其中获得集体奖励一项;个人获得国家级奖励3人次,获得省级奖励5人次,获得市级奖励36人次。汕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汕头教育的发展,支持汕头一中做大名校品牌,2005年决定划拨土地244亩、投资2.5亿元建设一中新校区。一中新校区于2006年底建成,2007年初投入使用,新校区是内宿制公办高中,老校区是走读制公办高中,两个校区都有高一至高三年级的学生就读。学校占地总面积280.5亩(其中老校区36.5亩),现有高中教学班70个(其中新校区43个班,老校区27个班),学生4100人(其中新校区2463人,老校区1637人),教职工270人(其中专任教师220人)。专任教师中,省特级教师2人,省名教师1人,汕头市名校长1人、汕头市名教师2人,汕头市拔尖人才1人,高级教师70人,一级教师62人。按规划,将来学校的最大规模为108个教学班,学生6000多人。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是汕头一中一大教育特色。学校注重贯彻创新教育理念,实施创新教育手段,追求创新教育目标,通过扎实开展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2004年至2008年各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学校获市级以上奖项共225项,获奖人数1219人次,其中获国家级8项,173人次,获省级48项,336人次,获市级169项,710人次,成绩列全市首位。近四年来,学校参加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连续四年获一等奖的项目数量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二或第三(仅次于华师附中或省实验中学)。在实施新课程的三年来,汕头一中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共获奖364项,获奖人数高达1424人次。其中,国家级56项,获奖人数235人次;省级115项,获奖人数370人次;市级193项,获奖人数819人次。戴德承同学在第14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在来自77个国家277名选手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荣获银牌,为国争光。被汕头市授予全市唯一的“中学生科学之星”光荣称号。办学目标学校积累百年办学经验,秉承“红、勤、实、健”优良传统,以“校园美、校风好、质量高”享有盛誉。建校百余年来,汕头一中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汕头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学校依托深厚的文化积淀,践行教育改革新理念,经过努力探索,形成了明确的办学目标——建一方读书乐土,树一面教育旗帜,造一批教师翘楚,育一流现代人才。办学特色学校积累百年办学经验,强化“教育现代化领先,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的办学特色,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办学方向,以实现“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的示范性学校为办学目标,多年来为国家培养大量优秀人材。自恢复高考以来,汕头一中出现高考状元5名,名列全省前茅。学校近几年高考重点率高达47%、本科率高达76%,教育教学质量居于全省前列。全面发展学生课外活动也非常活跃。五年来,学生获得潮汕星河奖个人奖90人次。集体16项203人次。其中获得科技奖22人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知识竞赛,获个人奖励73项379人次,获得集体奖励99项344人次。特别突出的是2002年8月,学生戴德承获得第14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银牌,为国家争得了荣誉。2002年9月,汕头市政府授予戴德承同学“汕头市中学生科学之星”荣誉称号。教学质量2004年高考,汕头一中再创佳绩:800分以上达9人,创历史最高纪录,居全市第二位;高分层人数多,700分以上达105人;含金量高,有344名上第一批重点线,占参考人数47%,其中考入清华大学1名、北京大学1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名,复旦大学1名,南京大学1名,中山大学65名,华南理工大学38名,其他上第一批的两百多名考生分别被全国40余家重点大学录取。近几年高考成绩,充分体现了汕头一中加工能力强,形成“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办学态势。最突出表现在,2006届的姜宇轩同学,入学时中考成绩仅过学校计划生录取分数线,而在高考时,以物理类标准分总分855分,列全市第二名,全省总分前100名,同时英语Ⅱ类标准分总分840分,成为汕头市罕见的高考总分“双料”突出尖子;2007届的姚佑达同学,入学时中考成绩刚刚达到学校计划生录取分数线,而在高考时,理科原始总分672分,列全市理科第4名,全省总分前25名。近三年来,高考上重点线高达43%,上本科线高达78%,上省大专线高达89%。连年来有一批特别优秀的学生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重点名牌大学录取。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学校先后共出现了5名省高考总分状元。高考成绩斐然,为学生的深造和前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学校先后共出现了5名高考省总分状元。高考成绩斐然,为学生的深造和前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推进新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获荣誉改革开放以来,汕头一中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不断进步,1993年首批通过“省一级学校”评估,1997年首批通过教育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命名,1995年评为“广东省文明单位”,1997年评为“广东省模范集体”。在实施新课程的三年来,汕头一中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共获奖364项,获奖人数高达1424人次。其中,国家级56项,获奖人数235人次;省级115项,获奖人数370人次;市级193项,获奖人数819人次。戴德承同学在第14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在来自77个国家277名选手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荣获银牌,为国争光。被汕头市授予全市唯一的“中学生科学之星”光荣称号。汕头一中已成为广大家长信赖、莘莘学子向往的培育英才的摇篮,成为汕头教育的一面旗帜。由于教育教学成绩突出,汕头一中连年获得省、市多项殊荣,先后被评为“汕头市文明单位”、“法制教育先进单位”、“汕头市普教系统文明学校”、“拥军优属先进单位”、广东省“贯彻实施两个条例先进单位”、“广东省先进职工之家”、“广东省文明单位”和“广东省模范集体”。2006年,学校通过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初期督导评估。近期,学校获得广东省教育厅、省科技厅和省科协联合颁发的“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目前,学校正进一步发挥品牌优势,弘扬先进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以高起点、高品位、高质量打造优质高中,争取早日成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对外交流汕头一中是汕头市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学校经常有国外教育界人士来访交流,学校与日本岸和田市多所学校结成友好学校并多次互访。2000年,汕头一中师生代表团访问并参加日本岸和田市和泉高等学校百年校庆。2004年,和泉高等学校也派出代表团访问学校,参加一中百年校庆系列活动。2007年11月,以马寿民校长为团长的汕头一中师生友好代表团一行20人应邀前往日本大阪府立和泉高等学校进行友好访问,代表团受到岸和田市政府、岸和田市日中友协、和泉高校及其同窗会、后援会、家长会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汕头一中学生与日本学生同台展示才艺,走访日本学生家庭,日本岸和田市媒体对汕头一中的访问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报道,特别对汕头一中学生给予高度的评价。访问达到了增进沟通,加深友谊的目的。长期的双边教育、互访,加强了中日教育交流。四大工程学校校积极实施师资建设“四大工程”(即师德工程、师训工程、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在汕头市第五届和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学校每届派出8位青年教师参加比赛,每届都有5位教师荣获全市开赛十个学科的一等奖(即第一名),获一等奖人数每届都居全市各中学之冠。在2005年举行的全市青年数学教师解题比赛中,学校共有10名教师获奖,其中1人获全市第一名,3人获一等奖,获一等奖人数和获奖总人数均居全市首位。近年来,学校校共承担国家级课题2项;国家级子课题23项;省级课题9项;市级课题2项;校本课题10项。把课题研究和新课程的实施结合起来,是汕头一中进行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尝试。学校将培养“五强”人才作为目标。要求毕业生努力达到“五强”,即时代责任感强,生活能力强,身心素质强,创新能力强,社会适应性强。培养出了一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法律,身心健康发展的人才。从这里,走出了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有中科院院士杨遵仪;文学家秦牧;经济学家肖灼基;实业家苏醺等。